从风险预警的宏观视角剖析硅谷银行事件

最新信息

从风险预警的宏观视角剖析硅谷银行事件
2023-04-10 08:17:00
尹久卢海旭孔令儒
  2012年,加里·戈顿回顾全球金融危机曾说:“了解金融危机是当前经济学面临的最重要任务,这应该是一种执着。没有更大的问题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题也高度关注金融冲击。实践中,调控政策应充分考虑金融中介已是共识,用宏观审慎工具降低宏观风险,及用微观审慎工具降低微观风险已有大量研究,但从宏观视角观察并预警金融中介的风险、降低微观风险的研究仍不足。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SVB)事件即是宏观影响微观的典型。
  简要回顾硅谷银行事件及其冲击
  硅谷银行曾是孵化科创企业的明星银行,即使在倒闭之时,按照巴塞尔协议其也是保守稳健型银行,底层资产质量不算差。但就是这样一家“好银行”,在面对宏观政策调整时也出现了危机。硅谷银行出事后,引发美国银行业危机魅影重现,以第一共和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股价持续下挫,储户恐慌性挤兑,中小银行存款向大银行流动,美联储不得不紧急救场,创设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硅谷银行事件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累计扩张近4000亿美元。同时,美国银行业危机也助涨了欧洲银行业的动荡,瑞银以32亿美元的价格全股票收购瑞信,并完全减记了价值170亿美元的AT1债券,打击了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信心。
  从宏观视角看硅谷银行出险前的预警信号及出险后的应对
  硅谷银行在爆发危机前曾发出了哪些风险预警信号?其风险应对有无错误?如果抛开微观经营角度,而从宏观视野和风险预警视角剖析,那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更有利于防范类似危机。不难发现,硅谷银行在被挤兑之前,有以下风险预警信号:
  (一)过快的业务扩张。这是最明显又最容易被监管忽视的因素。硅谷银行在美联储应对疫情开启量化宽松印钞模式助推下,自2020年起其业务规模被动扩张,当年存款达到1020亿美元、增长67%,到2021年存款增至1892亿美元、增长85%,存款规模较疫情前增长2倍多。其中,企业或机构结算类活期存款占比接近8成。硅谷银行在面对负债端充裕的可投资金时选择债券投资,主要购买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在2021年末最高时其持有债券规模接近1200亿美元。其中,约80%以上为十年期以上的长久期资产配置。硅谷银行短期内业务规模迅速膨胀是美联储“大放水”在微观主体上的镜像反映。值得指出,过快的业务扩张并不一定意味着风险的增大,但硅谷银行在业务扩张同时,疏于对负债稳定性和资产久期管理,为后续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忽略了存款可能面临的宏观冲击和特殊的“结构特征”。一方面,过去更多从存款结构上判断存款稳定性,却忽略了宏观政策变动一样孕育存款不稳定。硅谷银行存款扩张,与之前美联储放水有关,但放水显然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这就是宏观冲击。为抑制高通胀,美联储自2022年开启加息进程,使市场流动性趋紧,导致了存款形势逆转。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过去更多地看到了结算类存款容易大进大出,却忽略了风投行业一旦集中“烧钱”对存款的消耗,硅谷银行2022年活期存款净流出高达450亿美元,2023年又发生了集中取款,这些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重的稻草”。如果仅从微观经营与监管视角出发,那么银行机构可能会因为缺少这种宏观视野而陷入困境。
  (三)资产回报建立在资产价格基础上。一般银行机构的资产配置主要是信贷类资产,信贷类资产风险主要来自客户信用风险,当非信贷类资产尤其是投资性资产配置上升时,资产价格易受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影响,其资产回报的不稳定性就天然表现出来。硅谷银行持有的长久期债券类固收资产约占资产总额的50%以上,具有很高的利率敏感性。硅谷银行在美联储大幅加息拉抬美债利率期间对其资产结构和久期未进行合理调整,导致其持有的美债资产价值出现浮亏,在其抛售美债资产以补充流动性时会进一步压低其持有的资产价格并兑现浮亏。
  (四)硅谷银行的负债与资产在遇到美联储激进加息时,面临同方向风险,内部缺少对冲。即加息导致其负债端吸收存款的成本不断上升,而无风险利率上升导致其资产端持有的债券价格快速下行直至出现较大规模浮亏。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也是大家熟知的另一方面,其在现金及等价物等高流动性资产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迫面对抛售长久期资产而兑现浮亏的尴尬境地,进一步放大了流动性风险。
  以上是宏观视角下风险预警方面的教训,而在风险应对时,硅谷银行并没有采取向美联储获取类似常备借贷便利的“私下方式”,也不是寻求同业往来业务进行融资,而选择了信息公开化的操作,增加了市场对其资本状况与资产质量的猜疑,最终酿成挤兑风潮,这也暴露了微观经营主体宏观视野的不足。诚然,其自救的态度无可厚非,但金融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重大决策不宜仅视为微观主体自主决定的行为,而应向监管部门妥善沟通后进行,这也是应当吸取的教训。
  硅谷银行事件的启示
  宏观视野不足导致微观风险爆发的典型案例还有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S&L)危机。S&L的负债端因金融制度变化造成“脱媒”,资产端大量配置于依赖价格变化的不动产,这些与硅谷银行都惊人的相似,都敲响了同样的又容易被忽略的警钟:一定要以历次国外金融危机为镜鉴,善于将宏观因素纳入微观风险管理与监管考量,这也正是宏观审慎分析对机构经营与微观监管的重要价值。
  (一)要吸取教训。硅谷银行事件折射的真正教训是:应该对机构的业务模式高度敏感,对业务模式的缺陷深刻洞察。进一步推广的真正教训是:对新的资金运营的业务模式要予以高度关切。看起来无问题的“良好模式”,很可能孕育了风险的种子。总之,要善于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真正具备一般化结论的教训,而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的具体教训,否则难免陷于“这次不一样”的乐观,或者产生危机“无法预测、更无法预防”的悲观。事实上,“历史虽然不会重复自己,却会押着类似的韵脚。”问题在于,要吸取真正的教训。
  (二)要注重宏观。风险未必都会涉及违规,要防止金融机构为了合规,而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满足各种规定上。要使其注意力更加强调风险识别和风险缓释。强调风险识别与缓释,则要注重宏观视野。宏观视野一方面用以捕捉普遍存在的敞口,发现先天有缺陷的模式的扩张,识别难以维系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单个机构的业务模式从宏观维度进行压力测试。更重要的是,引入宏观视野有助于防止机构仅侧重于考虑各种业务的合规,而不是关注、识别和防范真正的风险。
  (三)要回归本源。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其功能作用的。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基石,金融是提供资金杠杆信用来分享实体经济的利润,实体经济发展得好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所以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天职。就银行而言,过度持有短期债券可能对稳定流动性有益,但作为经营方针,过度在金融市场博取价格收益则违背了以信贷为主的定位。
  (四)要回归常识。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管理风险,在复杂表象背后,很多的逻辑和知识属于常识范畴。要回归资金回报需要坚实可靠基础的常识,用资产覆盖负债,而不是用负债或资本来覆盖负债。风险监测及管理也一样需要注重常识,即要化繁为简,抓住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当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重要时,就难以区分最重要的事情,并作出简洁有效的行动了。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从风险预警的宏观视角剖析硅谷银行事件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